本轮融资由普罗资本旗下国开装备基金与云晖资本联合领投,中银国际、上海科创基金、张江浩珩等新股东跟投;经纬中国、和利资本、祥峰投资等老股东继续加码。此外,
事实上,成立不到3年,这已是南京芯驰科技的第4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17亿元。其中,经纬中国、联想创投、红杉资本中国等知名机构多次参与芯驰科技的融资。
公开资料显示,芯驰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汽车智能驾驶芯片研发商,总部在南京江北新区。从成立至今,芯驰科技已经先后发布多款车规级芯片,可用于智能座舱、无人驾驶、网关等智能汽车中的多个域。
今年3月,在“缺芯潮”背景下,芯驰科技宣布获得百万片/年订单,客户覆盖合资、自主品牌车企和Tier 1,并正式完成出货。
在人们的印象中,芯片行业技术门槛较高,基本都以男性为主导。而芯驰科技联合发起人、CEO仇雨菁则是一位在芯片行业深耕超过20年的女性专家。
她与另一位创始人张强的创业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理解一家天使轮就能拿下亿元融资的企业凭什么还能不断获得投资机构加注。
尤为令人瞩目的是,这已是南京本月内第3家获得大额融资的集成电路领域相关公司。
7月18日,南京集澈电子宣布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7月5日,南京宏泰半导体宣布完成超亿元战略融资。
通过盘点芯驰科技的创业历程,以及南京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诸多支持,我们还可以管窥这一座“芯片之城”的故事。
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有超过20年汽车电子和汽车半导体行业经验,其分别在德尔福汽车电子、飞利浦半导体、英飞凌、飞思卡尔及恩智浦负责大中国区汽车事业部。
仇雨菁本科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1996年,她进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深造,并获硕士学位。
在此之前,仇雨菁在美国硅谷工作超过十年,她先后加入了上市企业Neomagic、专注于光纤通信芯片研发的企业Catamaran和Serverengines。
2011年加入飞思卡尔后,仇雨菁带领团队研发了全球车规级处理器中市占率第一的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工业和消费等领域。到现在为止,其带领的团队交付了不下30款的芯片 , 其中车规芯片超过10款。
2018年,正值智能汽车快速崛起,特斯拉Model 3等爆款车型开始大批量交付,传统车企逐渐意识到智能汽车的革新已经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了。
与此同时,仇雨菁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趋势,无论从市场还是OEM厂商的角度看,中国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正在加快。
面对国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仇雨菁意识到,从芯片底层为中国用户进行差异化设计将是一个很广阔的市场。
在和老朋友张强谈论此事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业。2018年3月,仇雨菁与张强离职。
2018年6月,芯驰科技成立。仇雨菁多年深耕研发工作,带领研发团队,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拥有广阔的市场经验,负责拓展市场。
与此同时,南京也迅速发现了这只潜在的“独角兽”。成立不到1年,2019年5月,芯驰科技便获得南京“培育独角兽”称号,享受相关政策。
此外,与部分半导体公司不同的是,成立第一天起,芯驰科技就希望做领先的芯片,而并非做廉价的国产替代。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走高端化,仇雨菁曾解释道:“在半导体这个行业,如果不做到老大老二,后期产品迭代都成问题。因此,技术上必须要做到领先。”同时,她认为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业企业拥有很多机会跟随市场迭代、进步。
芯驰科技启动的速度也非常之出乎人的意料:从公司setup到研发出来、产品流片只用了16个月,哪怕在一家成熟公司,这也是非常快的大芯片研发节奏了。
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讲述过一件事:“2019年2月,大年初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正好约了人,我和仇雨菁到公司开会,早上的9点30分,我们一推门就已经有20个同事坐在里面了,没人说要加班,但是大家都慢慢的开始在公司工作了。”
彼时,2018年4月的中兴被“卡脖子”事件已然发生。对行业本身的责任感或许促成了芯驰科技尤为特殊的凝聚力。
芯驰科技副总裁徐超表示 : “ 其实在车圈子里面有一个灵魂三问 ,谁用过,用了多少,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我们用服务 、 用测试的报告验证来获得信任 。 ”
2019年,芯驰科技成为中国首个通过德国莱茵ISO26262安全认证的半导体企业,这是中国第一家获得此认证的半导体公司。
去年5月,芯驰科技发布了9系列X9、G9、V9三款汽车芯片,可以分别应用于智能座舱、中央网关以及无人驾驶。此时,芯驰科技成立还不到两年时间。
今年3月份,芯驰科技在“缺芯潮”背景下实现了百万片/年的订单。据悉,目前其已与200余家合作伙伴构建了丰富的产业生态。
除了联合发起人出身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外,我们得知这或许也是一个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过程。
这里同样诞生了EDA研发商芯华章,其7个月完成5轮融资,同时被云锋、经纬、红杉、高瓴看中,累计融资金额超12亿元。
2019年2月,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明确以江北新区为一核,江宁开发区、南京经济开发区为两翼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要求抢抓集成电路产业新一轮发展机遇,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地标。
围绕这一目标,资金方面,南京市还建立了总规模200亿美元的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南京江北新区软件园主任吴东越曾表示:“南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我们有800多万人口,在校的大学生就有80多万,这个比例位列全国第一”。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南京市创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其中集成电路领域的占27.3%。
为了培养芯片人才,2020年10月,南京更揭牌成立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这是中国首个集成电路大学。
根据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校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时龙兴的说法: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不是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衔接高校和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开放平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企业选才的重要来源。
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规模超3000亿元,吸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超3万人,成为全世界名副其实的集成电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
事情还要从2016年说起。当年7月,台积电斥资30亿美元在南京设立的12寸晶圆厂破土动工,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亲自出席,而江苏省委、工信部、国台办也都有高级官员出席。
虽然现在的“卡脖子”问题上,台积电往往引来诸多争议,但不可否定的是,当时它直接带动了南京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的大发展。
2016年11月,南京江北新区投资打造全国首个涵盖全方位产业要素的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ICisC,围绕EDA软硬件、仪器测试、流片、IP共享、芯机联动、芯上南京展开服务工作,该项目后来中标工信部集成电路 “芯火” 平台项目。
随后,2017年1月,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也正式签约,当时新闻媒体报道称,南京半导体战略布局基本成型。
2018年7月,在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暨长期资金市场合作峰会上。在这次峰会上,有31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签约,投资总金额达400亿元,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装备等集成电路关键和配套环节。
在多方面的布局之下,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地发展,并在2018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产值增长了55%。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19年,南京集成电路产值位列全国前十,增幅达52.14% ,为全国最高。
到了2020年8月,第二届世界半导体大会在南京举办——会上,时任南京市副市长沈剑荣宣布,仅仅2020年上半年,南京集成电路的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已达到去年全年收入的84.6%。
今年6月21日,“南京集成电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起仪式暨专利导航成果发布会”上则透露一组数据:南京市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近400家,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37.9%,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二位。
直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公开融资消息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已达19家,包括南京宏泰半导体、芯华章、芯行纪、华瑞微集成、超芯星、集澈电子、慧感电子等。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丨 丨 丨 丨 丨 丨 丨丨 丨 丨 丨 丨 小易爱车 丨 丨 丨 丨丨 丨丨 丨 丨 丨丨丨 丨 丨 丨